分类目录归档:公益旅行

Bhaisajyaguru Capital Museum

博物馆摄影系列:了解你的相机

本文转载:http://mlei.co/blog/?p=53

Bhaisajyaguru Capital Museum
药师佛·首都博物馆(摄影:@曲吉将灿

今天谈针对博物馆的照相机原理。博物馆里主要是近距离静物,所以我不会拿动物摄影和风光摄影举例。如果国博的截屏看不出细节效果,请到原文页面来看大图。

对于急性子的、或早已熟悉照相机原理的朋友,摄影原理有个简版:

  • 人眼觉得“够亮了”的地方,大部分相机觉得十分吃力。 
  • 在同一机位拍摄同一景观,即使是不同型号的相机,如果它们采用相同的摄影参数,则得到的照片明暗相同。
  • 调节光圈(A)类似于调节瞳孔,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大。 
  • 光圈越大,远近不一的物体在照片里的虚实差别越大(所谓景深越浅)。 
  • 表达光圈的数字是一个分母,这个数字越小,光圈越大;反之光圈越小。 
  • 快门打开时间(T或S,曝光时间)越久,成像越明亮。 
  • 曝光时间越久,越受不了相机或物体的抖动。手持相机1/15秒或更久,多数人的照片会糊成一片。 
  • 焦距越长,视野越小,细节放得越大。 
  • 焦距越长,视野越小,进光量越小,成像越暗。 
  • 感光度(ISO)越高,成像越明亮。 
  • 感光度越高,照片上的噪点越明显。 
  • 相机自动测光所依据的原则是“18%灰度”,如果展品和背景的明暗对比强烈,则需要使用曝光补偿。 

以上每句话后面的表情符,代表对此情况的一般价值观判断(语境是博物馆)。例如,“照片糊成一团”不是个好事,就用个小哭脸符号。不好不坏的扑克脸意思是,这是个中性的知识而已,谈不上好坏;或者取决于拍摄者的意图,例如“虚实差别大”这件事,依赖于摄影者想怎样表现展品——例如题图的首博这尊药师佛照片,他身后的四世班禅像是故意被拍虚的,既突出主题也造成空间的感觉。

可以看出,几乎没有一样参数是单向笑哈哈的。在许多博物馆黯淡的灯光下,你想让拍出来的展品明亮,就得增加曝光时间,冒照片糊掉的风险。你想隔着玻璃拍个细节,用镜头把那个角落拉过来,进光量立刻降低,曝光时间随即被相机自动延长,拍出来又是糊的。你把感光度调上去了,总算快门速度缩短到1/20秒了,以为拍清楚了,回家一看,图片上密密麻麻地全是噪点。

简短版本的摄影原理就说到这里,如果你觉得,从这些句子足以悟出许多针对博物馆量身定制的摄影要领,太好了,祝你拍出好片,共同支持博物馆推广。如果你觉得看完上面这些还是觉得没把握,或者不太了解“光圈”、“感光度”、“景深”、“曝光补偿”这些概念,欢迎继续往下读。


以下内容是技术干货,主要说的是“摄影参数如何影响你的照片?”,而不太涉及艺术和审美的观点——俺的艺术审美水平很低,不敢轻易拿出手。这些技术帖对大家的知识背景要求,是能回忆起粗浅的光学——凸透镜成像那部分——就可以了。

语境依然是博物馆的近距离静物摄影,假设技术界的普遍价值观是:拍得越清楚越好,拍得越明亮越好,当二者抵触时,舍明亮而取清楚。这个价值观不覆盖艺术审美,有时,审美要求我们拍得黯淡模糊,这不要紧,把东西拍模糊是我们的天赋,而学会拍清楚却不容易。

对读者手里照相机的期望,在《器材准备》一节里已经说过,不算高也不算低。不算高者,只要不是全自动傻瓜机就可以了。不算低者,希望不是全自动傻瓜机。这两句话听起来怎么是一个意思?之所以说要求不高,因为买个能手工设置参数的相机不难也不贵。说要求不低,是因为博物馆里拿全自动傻瓜机的还是居多。

正义:“傻瓜机”这个词,对读者老爷没有鄙视的意思。大家都知道这个词的本意:只要会开机、会按快门、知道打开镜头盖、按快门的时候手指不要挡着镜头,就可以了。傻瓜机是如此的自作聪明,以至于没有给摄影者留下任何空间,所以也用不着写技术指南。后面要说到的这些技术和设置,傻瓜机的“大脑”其实也是用到了的。但是它做出了决定之后,闷在心里不说,你按下快门前不知道它会干什么——就算知道也徒呼奈何——只有把照片传到计算机上之后,才能从照片的详细信息里,得知它做过什么决定。如果这种做事风格放在人身上,我是不能轻易把他当队友的。

Canon G12 Dial
相机的摄影参数拨盘

如何快速辨认你的相机是不是傻瓜机?如果你在相机上能找到类似Auto、P、A(或Av)、S(或Tv)、M等字样,像右边这张图,那么事情就很靠谱了。如果它只有拍摄和回放两档,顶多再加个视频档、或者加个小花的按钮和闪光灯按钮,那它可能是个傻瓜机。

现在正式上干货

经常见到摄影教材上说:“照相机就像人的眼睛。”却不继续把这个比方打下去,很快就扯到了光圈、快门、焦距这些听不懂的词儿,越说越云遮雾罩。这样对观众不负责,好比接人上了船,划到江心船夫跳了江,那就是打劫的勾当了。俺也是从这句话开始说:照相机就像人的眼睛。那么,我们来想想,如果我们想看清楚眼前的景色,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这个任务?

从晴天大太阳的室外走到一个仓库里,我们通常会眼前一黑。瞪着眼站上十秒,这十秒里,我们的交感神经兴奋,使瞳孔急剧扩大,直径从一毫米扩到五、六毫米。顺便说一下,因为这个原因,古人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时适宜约情人,除了黑暗本身可以遮掩瑕疵之外,还因为大瞳孔的眼睛看起来更加深情。瞳孔放大之后,进光量就上来了。由于瞳孔面积与其直径平方成正比,从一毫米扩到六毫米,进光量不是升到六倍,而是三十六倍。这个倍数,足以让我们看到仓库里的东西。再回到太阳下时,又会觉得白花花一片地刺眼,副交感神经急忙起床干活,把瞳孔缩小,以免眼睛烧坏。像瞳孔这样控制进光量的结构,在照相机里叫做“光圈”(Aperture),在相机上的符号是A。

Candle Longexposure
晃动镜头长时间曝光的蜡烛

眼睛没有和相机“快门”相对应的东西,你可能说眼皮是,仔细想想,眼皮只是镜头盖而已。眼睛更像摄像机而非照相机,看过的东西只有1/16秒的视觉暂留,而不会把兴奋持续累积到视网膜上(更精确地说,是视神经的传导路线上)。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视网膜能够持续累积兴奋,那么我们晃动脑袋时,就会看到左边图这样的蜡烛。在相机上,快门的符号是S(Shutter)或T(Time,指曝光时间)。

人眼的前端有一片晶状体,由一组肌肉控制,不管看远景还是近物,它都能很快地调整曲率,把聚焦的光投射到视网膜上,让我们看清楚——如果我们既不近视也不老花。在相机里,我们调整的是“焦距”。

一个人老了,说自己“老眼昏花”。昏花者,昏且花也。“花”是焦距不对,“昏”则是说,眼睛成像不如年轻人锐利了。白内障是一个原因,视网膜老化也是个原因。年轻有为的眼睛,我们称“感光度”(ISO)高,昏昏暗暗的眼睛,我们称感光度低。不过,这个类比有处细节和相机的世界不同:年轻人的眼睛,看东西明亮而锐利。而照相机出于技术限制,则是明亮而过敏。回头我们讲到感光度时细谈。

再重温一下这些术语。如果把相机比作眼睛,那么瞳孔在照相机上是“光圈”。影像在视网膜上兴奋暂留的时间是“快门速度”或“曝光时间”。分别看清近处和远处的东西,晶状体调节的是“焦距”。视网膜的感光能力,在相机上叫“感光度”。至于闭上眼睛两眼一抹黑,那是你的镜头盖忘记打开了。

如果我们一步步解析自己看东西的过程,就能在博物馆里,逐条考虑上面谈到的每个参数。

  1. 睁开眼睛(打开镜头盖)。
  2. 评估一下展品附近的亮度,自己需要多敏感的视网膜?(感光度)
  3. 根据这个视网膜的质量,需要瞳孔放多大,才能进来足够多的光?(光圈)
  4. 需要在视网膜上累积多久的光线,才能看得足够清楚,又不至于拉丝重叠?(快门)
  5. 需要看清楚近处的这个碗边,还是远处的那个碗边?(焦距)

现在,依次再细说这些参数,进而叙述更复杂一些的概念。今天这一章的内容是介绍摄影原理,还没到给出博物馆攻略的时候,所以,如果读完还是不知道在博物馆里该怎么做,不用担心,总有一天我会讲到的。

先说光圈。光圈类似于人的瞳孔,是决定进光量的。直径五毫米的瞳孔比直径一毫米的进光量大多少?不是五倍,而是二十五倍。因为瞳孔是一个圆,不是一条线。计算圆面积的时候,是要把直径平方一下的。

所以,摸出你的相机,把摄影模式调到A或Av(光圈优先),调整转轮或者按钮(看你的相机有什么),就可以看到光圈的数字在变。这组数字很有意思,类似于2、2.8、4、5.6、8、11、16……中间也许会插播别的数,但这些数是很普遍的。这个序列的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是个乘以1.4的关系。

为什么是1.4?因为2的平方根约等于1.4。光圈的这个数字代表:瞳孔直径缩小到最大口径的多少分之一。当光圈从2调到2.8时,瞳孔直径缩小了1.4倍。进光量减少了两倍。(刚才说,进光量和直径是平方关系)光圈每跳1.4,进光量跳2。数越大,进光量越小。业内人士说“大光圈”,意思是“小数字”。

哈德良和安提诺乌斯·大英博物馆

Hadrian Antinous British
哈德良和安提诺乌斯·大英博物馆

照相机的光圈比瞳孔还多一样功能。它不但能控制进入相机光线的强弱,还能决定被拍摄主体以外的景物成像效果。例如,拍题图的药师佛时,@曲吉将灿童鞋非但不需要后面的班禅铜像清楚,甚至希望那尊像越模糊越好。而如果是拍哈德良和安提诺乌斯的合影(右),就希望他们小两口在照片里同样清楚了。

被摄主体以外的景物,虚化到什么程度,这个概念叫“景深”。景深越深,虚实对比越弱。景深越浅,虚实对比越强。首博药师佛那张照片,是一个很浅的景深。

光圈决定景深的原理:两个小物体A和B,放在和镜头距离不同的位置。当镜头看清A时,就无法同时看清B。B的光线通过镜头后,不能像A一样汇成一点,而是摊成一个圆。如果镜头的受光面积增大,B就有更广的光路选择,就能摊成更大的圆,B也就更加虚化。

所以,用大光圈可以增强虚实对比,即让景深变浅。依此原理,尽管数值相同的光圈参数可以给哪怕不同型号的相机带来同样的明暗(原理稍复杂,不题),但镜头直径迥异的两部相机,同样设为大光圈时,景深效果一定迥异,口径越大,景深越浅。镜头豆大的手机摄像头,只有靠“移轴”效果来模拟此效果了。

下面这两张图,是对同一把彩笔,使用不同的光圈拍摄的例子,用来说明光圈如何控制景深。2.8的大光圈,景深浅,最远处的黑色笔上的“0.5”字样看不清楚,唯一清楚的绿色笔,成了画面上吸引眼球的部分。另一张照片,使用了8.0的小光圈(大家要习惯这个“大/小”数字反转的称谓),景深相当深,五枝笔都能看清楚,这张照片的主题就不那么突出,或者说,观众会认为照片强调的是一把彩笔。

“光圈决定景深”这个原理,为什么不能在人眼得到验证?原因有二:一、瞳孔比起照相机来还是太小了:谁有直径大于两厘米的瞳孔可以举个手。二、人眼喜欢自动对焦。你看清楚一枝笔,然后你眼睛想瞧瞧其它的笔是不是给虚化了。你的眼睛转到哪儿,就开始对焦到哪儿,弄得其它的笔成像总是很实。

有童鞋举手说:我看远处的东西的时候,近处的东西就会重影,反过来也一样。这说明人眼也可以验证景深。我说:不不不,这不是什么景深,这是因为你长了两只眼睛。闭上一只再看,就没重影了。

快门速度,或称曝光时间,最显而易见的效果就是影响照片的整体亮度。除此之外,快门速度还决定了照片的虚实。在一个酒吧里拍摄调酒师娴熟的动作,或者摄影师的手在不停地抖,结果都会糊成一片。在博物馆里,虽然展品不会满天飞来飞去,但摄影师的手抖还是不能避免,这是影响博物馆摄影质量的最大杀手。

在保证光强的前提下,多数人希望曝光时间越短越好,以便获得清晰的图像。也有人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有意长时间曝光,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短时间曝光的艺术性不亚于长时间曝光,我所要表达的是,长时间曝光对于摄影师的技术要求更加高一些。

很多数码相机里,光圈和快门都是互相影响的,如果你用Av模式,选了大光圈(小数字),更多的光可以同时进入镜头,相机就会把快门调快,反之则调慢。如果你用Tv或S模式,选了低速快门,感光片暴露于景物的时间增加,相机就会把光圈调小(大数字),反之则调大。

既然大光圈和慢快门都能让照片变亮,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上头谈光圈时说过,光圈决定景深,即垂直于照片平面的景物虚实,而快门速度决定的,是处于照片平面上全体景物的虚实。换句话说:从光圈上,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差异。从快门上,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流逝。

现在说焦距。对焦在动物摄影时通常是个大问题,动物的速度太快,尤其是顺着镜头方向跑的。按下快门时,一秒前的对焦就失效了。在博物馆静物摄影时,一般不会有这个问题。

博物馆的对焦不准,一般有三个原因:

一、被摄物体和镜头之间有障碍物,例如麦积山石窟的塑像基本上都在铁栏杆后面,自动对焦时很容易对到栏杆。辛弃疾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说的就是,去一个兵器展,对焦不准,拍了一堆栏杆的照片,回去秀游记时,基友们都不知道他跑到博物馆白忙活啥了。
二、被摄物体天生朦胧,相机看傻了。例如玉器、汝窑、定窑和龙泉窑都是这样的天生丽质。哥手里没有很失败的片子,只能发些近乎失败的,意会一下(留意龙泉窑那张)。

三、拍摄者犯犹豫,不知道该对什么好。俺的理解是,对焦到被拍摄主体的最攫取你的眼光的地方。如果是人物动物形象,尽量对焦到眼睛。如果是植物形象,尽量对焦到花蕊——打住,现在是描述摄影原理,还没到给出秘诀的时候。

再说感光度(ISO)。感光度这个词,等同于胶卷时代的“你用的几度的胶卷?100度。”嗯,这是在用一个更艰深的词来解释一个艰深的词……这么说吧,在胶卷时代,它衡量的是胶卷的成像速度,即卤化银乳胶接受光刺激后化学反应的速度。在数码相机时代,半导体感光片也有同样的概念,即感光单元(像素)里的电荷对光的敏感程度。你可能会问,为了防止照片虚,感光度越高不是越好么?回答是,高感光度有个副作用——过敏,过敏原不在别处,就是半导体里的热噪声。当感光度提高时,噪声跟着有用信号一起被放大,就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变色和颗粒。有趣的是,胶卷也是如此,感光度高的胶片成像颗粒也大,麻麻点点的(有些摄影家追求这种效果)。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了解你的相机”,除了介绍摄影原理之外,主要的原因就是,我想请读者现在就做这么一件事情——了解你的相机在高感光度下的粗糙程度,在我看来,这是相机最隐蔽、也最没有通行标准的重要指标了,买相机前,读厂商的产品规格完全不可见,买到手后拍了片,才能知道。进博物馆前,了解相机在高感时的表现,当你置身于博物馆严苛的布光条件下,就不会盲目升感光度。对我的松下LX3做过这样的测试后,就知道它在博物馆摄影时的感光度上限是400,一到800就糊得不能看了。佳能G12可以勉力支撑到1600。在现实生活中,我从来不用高于200的感光度,而是通过苦练铁手来保证照片质量。松下LX3在ISO-400下的图片质量松下LX3在ISO-800下的图片质量

 
接下来要说的是木乃伊级的干货了

博物馆里还容易遇到下面两个概念:曝光补偿色温

2009年7月22日,在长江流域有一次日全食,我跑到杭州去看,出发前我给北京的同事们留了封email说:在北京你们将只能看到日偏食,请千万不要用肉眼直接看太阳,因为月牙形的太阳比完整的还要危险。眼睛是一个很笨的器官,它根据整个视野的平均光强,而不是最亮部位,来决定把瞳孔张多大。当太阳变成月牙时,眼睛就想,好暗的天啊,我把瞳孔扩到五毫米吧。可这时太阳露出来的月牙部分和平时一样亮,再碰上一个怒张的瞳孔,就可以成功地把黄斑烧掉。

Avalokitesvara Overexposure
景德镇窑青白釉观音坐像·首都博物馆
曝光过度

照相机和眼睛一样傻,如果你不做任何特别设置的话,相机就评价整个视野里的光强,自动调整参数,使得最终得到的照片平均受光为灰度18%。这个“灰度18%”是个行业标准的经验值,是统计了大部分“正常的”照片而得到的,而博物馆通常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地方,例如故宫文华殿或首都博物馆的佛像展厅,相机一到这里就想:好暗的屋子啊,我把光圈开大些,把快门放慢些,这样可以把屋子拍出个灰度18%。

读者老爷们一定看出这里出问题了。我们要的是展品,相机想拍的是房间。当它把房间拍出18%时,展品就亮得刷白了,这种现象叫“过曝”。左边这尊首博的观音像,就过曝得细节全无,随时没法看。

和过曝相反的情形也有,背景极亮,展品暗黑时,相机就不考虑展品的感受,用小瞳孔瞥了它一眼,飞快地拍完了,放到大屏幕上一看,黑不溜秋一小坨,背景倒是拍的绘声绘色的。这种现象叫“曝光不足”。

相机厂商知道摄影者会遇到这种问题,他们给出的对策是曝光补偿。曝光补偿有正负两个方向,正向补偿,或称“加曝光”,是为了让相机别被明亮的环境误导,再努力睁大眼睛多看一会儿;负向补偿也称“减曝光”,是告诉相机别再徒劳无功地往黑暗里看了。你看看自己相机的拨盘,或者在菜单里翻翻,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从-2到+2,每档变化1/3的东东,如果找得到,这个就是调节曝光补偿的地方。

Manjusri Sichuan Wrongcolor
文殊师利菩萨·四川博物院
色温不对

右边这张照片,是四川博物院的一尊文殊师利菩萨。这张照片整体发黄,是因为色温不对。最有趣的是,当时在场有位老先生,漫不经心地走到我身边,悄悄地说:“注意色温!” 

色温的意思是,照亮物体的光源的温度。红橙黄最低,绿蓝紫最高。这和大家的直觉有点相悖,因为我们都把红橙黄称为暖色,而绿蓝紫被称为冷色调。而在物理上,红色恰恰是炽热的物体刚刚开始发光时的颜色,温度再往上升,就会渐渐变黄,进而白热,进而发蓝。天上的恒星,蓝色的都是最热的,例如参宿七、天狼、织女,而红色黄色的都是冷恒星,有的都快挂了,例如参宿四、心宿二、毕宿五,等等。拍这尊文殊菩萨时,相机处于手动色温模式,它以为光源是热得多的太阳——而现实是白炽灯——结果就拍出了这幅冷得多的照片,整体发黄。

在相机里,色温也称为“白平衡”。你翻翻菜单,看看能不能找到。大部分相机出厂都被设置为自动白平衡(Auto White Balance,AWB),手工可选的小图标应该还有好多光源:太阳、阴天、白炽灯、荧光灯,等等。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自己看东西的过程,加上曝光补偿和色温两项:

  1. 睁开眼睛(打开镜头盖)。
  2. 评估一下博物馆的布光,和展品反差大不大?(曝光补偿)
  3. 评估一下展品的照明光源,是不是颜色古怪?(色温)
  4. 评估一下展品附近的亮度,自己需要多敏感的视网膜?(感光度)
  5. 根据这个视网膜的质量,需要瞳孔放多大,才能进来足够多的光?(光圈)
  6. 需要在视网膜上累积多久的光线,才能看得足够清楚,又不至于拉丝重叠?(快门)
  7. 需要看清楚近处的这个碗边,还是远处的那个碗边?(焦距)

现在,你是不是对自己的宝贝相机多了分了解呢?如果是,那么我连夜写博的努力就没白费,真的可以说“我们博物馆见”了!

Image

博物馆摄影系列:拍博物馆的动机和器材的准备

阿耳忒弥斯·卢浮宫
阿耳忒弥斯·卢浮宫

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拍博物馆的展品?

首先有声音说:我不拍照,也反对在博物馆里拍照。我去博物馆是为了获取知识,体验美感。却没必要把这些体验带回家。实在要带回家的话,买博物馆官方的画册就行了,一定比民间的清晰专业。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就不让观众摄影,挺好的。

我钦佩这样的记忆力和不执着,不过稍微有个注解:很多博物馆摄影爱好者,是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播力量。除了同样的获取知识体验美感之外,他们对博物馆或展览的推广,甚至比官方做得还要专业:美,信息正确、丰富,启发思考,而且全程免费。

回到最初的问题来:为什么拿着相机去博物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了你要使用什么样的相机。手机半专业厚卡片单反相机

你可能拿着相机围着展品转,为了研究展品每个角落的细节;
或者寻找全新的摄影角度,为了艺术和美的创作。
有可能一件件地无差别扫荡过去,为了飞速留住对这里的记忆。
有可能摆好剪刀手站在展品前,为了证明你来过见过(Veni, Vidi)。
还有可能“就是想拍”,拍完发个微博,就像饭前拍菜一样。
……

所有这些理由都对,不过我对“无差别扫荡”观赏模式有点话说。这种泡博模式介于认真型和休闲型之间,有点纠结尴尬。其实挺可惜的,一个人抱着价值不菲的相机,在展厅里一格一格地平移,每个展品前面来一张,眼睛不离取景器,连说明牌都不看一眼,相当于整个展览被照相机独享了。我提议看展的朋友们出了展厅之后能带出故事来,而不是猛贴照片,文字写:“这张名字忘记了,总之是名画。”

和我一道讨论这个摄影系列的国博的朋友这么说:

真的觉得他们太可惜了。宁肯看平面的,不愿意仔细观察立体的;宁肯看电子的,不愿意欣赏真实的。我觉得真正拍摄出好的有情感的有艺术性的文物照片的人,首先都是对拍摄对象有感情,仔细观察过的。所以咱们也应当提倡仔细观察,认真欣赏,在理解和热爱的基础上按快门。这也是咱们文物摄影爱好者和普通的专业摄影师或普通的摄影爱好者的最大区别吧。

Hadrian Antinous British
哈德良和安提诺乌斯·大英博物馆

在按快门前认真了解展品很重要,常常可以让你的照片增色,与众不同,更有内容。

举例来说,顶图是卢浮宫的阿耳忒弥斯雕像,虽然现场的光线相当明亮,我考虑到她是身兼狩猎女神的月神,拍摄时大大缩短了曝光时间,来营造这种月光的氛围,仿佛阿耳忒弥斯在黑暗的森林里,用她那机警的双眼寻找猎物一般。

左边的照片里有两尊胸像,是我2009年在大英博物馆见到的。为什么我不顾纷乱的背景给他们来个合影呢?因为这是哈德良和他的爱人安提诺乌斯。如果不看展品,不看说明,死盯着取景器一尊一尊地扫荡过去,照片里就少了很多故事。

这个摄影知识系列,是为了满足认真想把展品拍好的朋友们的需要:拍清楚,进而拍得美,拍出故事来。对于休闲型的需要,文物只是人的陪衬,交给卡片傻瓜机、手机或者iPad就可以了。

所以,这个系列文章,需要读者准备高端洋气上档次一点的相机,即使不是无敌兔那样的单反,起码也得是微单或者能调参数的厚卡片。读到后面几篇大家就会知道,多数博物馆的光线是很奇特甚至严苛的,卡片傻瓜机或手机实在无法对付。

Diane Louvre Bright 1
阿耳忒弥斯·卢浮宫

如果读者手里只有卡片或手机可以用,在关闭本页之前,请还是听我唠叨两句:闪光灯会毁掉你的照片,还会让很多观众对你撇嘴冷笑翻白眼,在博物馆一定要关闪啊。

顶图和右图的阿耳忒弥斯,是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拍的。右图可供研究文物用,顶图则是为了表现“这是月神”,而缩短曝光时间来刻画夜的效果。想拿同一部相机拍出这两张照片,这相机就得允许你自主调参数。能调参数的相机,其标志特征是有类似右下边图示的拨盘:A、T或S、M、P,等等。

高端洋气上档次的相机也不一定非得是穷三代的单反,比如五年前我是用松下的LX3,两年前换了个佳能G12,价位只在3500上下。我去博物馆常带着,轻巧好用,画质也不赖。在国博拍一件甗的时候,我高举相机拍甑和鬲之间的箅子,就听到身后有摄友窃窃私语:哇,看,这就是G12,仅次于单反的神机啊。听得我有了虚荣心爆棚的眩晕,口干舌燥眼冒金星,还好及时扶住了墙。现在技术进步了,新型相机的性价比只会更好,大家并不需要倾家荡产地买单反,就能拍出相当入眼的照片。

Canon G12 Dial
相机的摄影参数拨盘

松下和佳能都没付我广告费,我再说点无偏见挑相机的建议——单反就不说了,用得着我建议的,可能目前都还不太熟悉摄影——如果你决定买个厚卡片练手,要尽量挑镜头直径大的相机,要知道直径每增一倍,进光量就大四倍,拍出的照片就清晰锐利,创作发挥的余地也更多些。参考数据:我的G12镜片直径是25mm,无敌兔的镜头直径就更了不得了,77mm。

最好准备一片偏振镜,其它章节里我会说到它,简而言之,可以帮你消除玻璃展柜上的反光,但偏振镜也会大大削减进光量,细节在具体章节讨论。

现在要分享的是我的家底神器了,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条:准备一个黑色的、表面柔软、不装东西时却又能支楞起来的、A4尺寸的厚软袋子。这件神器身兼三样用途,眼下我只告诉你,它能用来装相机  这个袋子是@雨过天青笋童鞋赠与的,我自行研发出了它的第二个功能。后来在@博物致知童鞋的启发下,又研发出了第三个功能。

Triusage Bag
一物三用的博物馆摄影神器,@雨过天青笋

准备一个双肩背包,装上面这些东西,虽然国博会格外“照顾”双肩包——必须过安检——但双肩包除了可以容物之外,还可以帮我们支撑先天帕金森的双手甚至身体。你要养成把它抱在胸前而不是背在身后的好习惯,这样当你换镜头甚至换相机的时候,动作和神情看起来就安静淡雅,十分高贵体面。

Hold Bag In Front
抱在前面的背包可以稳定相机

穿黑衣服或者深色衣服,可以有效消除反光,你一定不希望在展品照片里看到自己衣服上的喜羊羊。

穿软底平跟鞋。泡国博这样的大馆,常常从早上开门走到下午闭馆,穿高跟鞋是没有前途的。

好了,就这些:相机,镜头(对于单反使用者),偏振镜,一物三用神器袋,双肩包,深色衣服,软底鞋。

慢着慢着,你说,是不是忘了三脚架?不是忘了,是故意不拿。很多博物馆不让用三脚架,带去无非就是搁在存包处——当然,扛到博物馆的路上还是很拉风的。有人认为,博物馆不让用三脚架是害怕民间拍出好照片,抢了他们卖画册的财路。作为博物馆的爱好者兼吐槽者,我却不认为博物馆有这么小气。去了就知道,在昏暗的光线下拍玻璃后的展品,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和精心布光的裸体写真画册竞争。民间博物馆摄影家们常常另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展品,马一角、夏半边地拍小款,或者把具同一特征的各馆展品整理成集。这里我推荐两个摄影牛人的作品:@柳叶氘的《馆记》系列和@动脉影的各色专题系列。

跑题了,咱们说三脚架呢。如果有一天我开个博物馆,可能也不会让大家用三脚架。讲个故事,有天我去国博,遇到一群小学生,玩老师安排的寻宝游戏,他们要尽快找到名单上的文物,然后和文物合影为证,最先找全者胜。看得出孩子们兴趣很足,在馆里一路小跑,时快时慢,急转倒车。我坐在凳子上一边看一边想,要是有人支个三脚架在展柜旁边,被孩子们一脚趟了,恐怕会发生轰隆隆哗啦啦的大血案。另外,用三脚架的人和普通观众的关系,可能类似于十字路口的汽车和行人的关系,还是不要拉仇恨的好。

走吧,去博物馆!进馆之后的拍摄技巧,容我慢慢告诉你。

本文转载@曲囧

无锡贡湖湾湿地里的狗妈妈和狗崽子

2018年的时候在无锡的时候,经常去贡湖湾湿地公园,有一天清早,在湿地公园内跑步时,听到草丛里稀稀疏疏的声音,定睛一看,一个黑黢黢的小家伙,原来是一只流浪狗崽子,我唤它过来,小家伙摇着尾巴吐着舌头,对陌生人一点防备心都没有,它的妈妈远远的躲在一旁看着,最后狗妈叫唤了几声,带着小家伙消失在草丛里了。

我还以为是个小玩具狗,特别的萌,特别的服从狗妈的指令。

V2 6333aeb3ccbc79762d59e0e5aaf2927d 720w.jpg

中国如何注册Line?附外国手机号码接受平台,5元一个支付宝可以付

Line 是台湾、泰国、日本、韩国用的很多的一个即时通讯工具,等同于中国的wechat 微信,在几年前,Line可以用中国手机号码注册并接受短信验证,但随着闭关suoguo的影响,中国大陆的+86手机号已经不能接受短信,所以只能使用外国手机号码,很多人没有,所以只能依靠手机号码接受平台,最好用的当然是 sms-activate 这家有许多国家的号码,包括泰国、台湾、韩国、香港等,价格以卢布结算,基本一个号码均价在5元人民币-10元左右。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台湾的手机号码在35卢布左右,是最便宜的。

那么如何注册,请看下面的教程。

需要准备的材料:

  • 可以上外网的科学代理
  • 一个外国手机号码
  • 2美元的充值

1.打开Line,选择 注册

2.选择国家,输入手机号码

因为使用科学代理,line自动会默认填写你所用ip的国家,手动选择你手机号码的国家归属地即可。

3.去 sms-activate 购买手机号码

这里是重点,详细说一下。

1.打开 sms-activate 网站,首先右上角国家选择中国,中文友好。

左边侧栏搜索中搜索:Line 会出现如下显示,

如果注册Twitter或者Facebook 就搜索相应的关键词即可。(为了准确度,所以在你需要注册的app下选择手机号码,当然了,平台所有的手机号码都能接收)

2.选择你熟悉的国家,建议选择泰国、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等,价格便宜,Line在这些国家用的也多,注册的成功率会高一点。

3.先充值,才能购买。

点击右上角的头像旁边的➕,就是充值。最低要充值2美元才可以,折合人民币15元,可以使用支付宝哦,也可以国际信用卡,很方便。

点击「支付宝」三个字,进入支付。

输入2美元,点击支付,会转到支付宝扫码支付即可。

支付完毕之后,等待返回网站,之后右上角就会显示余额了。就可以在左边重新输入:Line,选择国家手机号码了,点击旁边的购物车按钮就自动购买成功。

4.购买后在右侧区域的最下面有刚刚购买的手机号码。「20分钟的有效期,一旦收到短信,这个号码就自动消失了~只能接受一次~」

这个时候就可以将这个号码填写在Line的手机号码一栏,准备接收短信。(去掉国家的代码,比如中国是+86,台湾是+886)

5.短信接收大约在2-5分钟,可以刷新网页来看看。

如果超过5分钟没有收到短信,在手机号码的后方有两个按钮。(刚开始是灰色,2分钟过后会变成橙色

方框里面有个X,代表你可以将此号码释放掉,余额还是回到你的账户里,因为你没有收到短信,所以这个号码相当于你没有使用,很人性化;第二个循环的按钮,点一下,可以更换另外一个手机号码,将更换后的手机号码在试试能否接收到Line发的短信,如果不行,就释放吧,重新选择国家~

如图所示:

如果收到短信,手机号码后面会显示短信验证码~如果没有,一直显示:等待短信~

手机号码的接收告一段落,接下来回到Line上面~

4.输入短信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成功后会提示两个选项:

转移账号注册新账号

点击注册新账号。因为可能这个手机号之前注册过Line,但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选择这不是我的账号,重新注册新账号。

到了这里基本就注册成功了。

接下来按照app显示输入自己的头像,名称即可。

5.绑定自己的邮箱

为了安全起见,绑定自己的邮箱,步骤如下:

主页——右上角⚙️设置——我的账号——邮箱绑定

其实没有多大关系,只要你卸载Line,账号一直在,手机号码很难修改,有点麻烦。

6.Line没有登出,

只有卸载APP然后在登录。一旦卸载,要用注册手机号码登录,我们又没有,所以不要卸载~

至此,注册成功,可以添加Line好友了,中国大陆用的人很少很少,基本没有,主要去泰国旅游,添加泰国人和在泰国的韩国人、台湾人等。还是很方便的,毕竟人家不用你的微信。

Linsheng11

陕图林声音乐欣赏会,用音乐陶冶性情,治愈心灵

林声 老先生2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开音乐会,期间通过音乐治愈了许多人。也许30出头的年轻人还不能够欣赏这些音乐的魔力,但我想,以后步入中年、老年,再次回忆的话,便觉得,音乐确实是一剂良药。

每期的音乐会,林声老先生都会精心制作,附加解说之后便是恢弘的音乐欣赏,本期的主题是老电影的主题曲,当听到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时,很多人都感动的流下了热泪,这种音乐会提起人们的感情,不自觉的沉浸进去,无法自拔。

现场基本都坐满了,听老会员说,以前门票20元,现在疫情过后涨到了30元。即便这样,也有许多的人慕名前来,老会员居多,中老年人居多,单位组织团建的也多,我也是培训机构组织来听的,遗憾我们大部份都是学生,也非音乐专业,所以很多人都睡着了。

在不同的年龄段做自己不爱的事情,有点强人所难,即便是好事,但有点偃苗助长的意思,不过此次体验是难忘的。

G7x31

2023年为什么不建议购买佳能G7X3

佳能G7X3是我在2019年新出来的时候购买的,当时在无锡,我的索尼黑卡3因为镜头遮片无法自动遮盖,机身有块皮也掉了,所以就送给亲戚了。当时喜欢拍vlog,简单做了功课后,入手了佳能G7X3,当时这款相机应景而生,应时代而生,加上各个网红广告效应,于是变成了大家人人口中相传的「vlog神机」。

继续阅读 2023年为什么不建议购买佳能G7X3

150624 Bw 04

6个方法辨别 B+W 保护镜UV镜的真假

B+W 是施耐德旗下的 UV 镜品牌,属于一个中高端的 UV 镜牌子,官方售卖价格在 500-1000 左右,在国内摄影圈影响力非凡。但不管是淘宝、京东、 eBay、亚马逊上都充斥着假货,我在石家庄太和电子城相机店询问,店员告知,太和电子城内的基本都是假货~一点都避讳~因为他们要向你推销国产卡色和耐思~

国产的 UV 镜暂且不提,通常是买镜头送,或者买相机搭配购买,性价比高但透光率可能不行,会影响画质的~

继续阅读 6个方法辨别 B+W 保护镜UV镜的真假